1983年, 在巳登-巴登召開的國際奧林匹克大會期間,薩馬蘭奇主席提議成立一個國際體育的仲裁機構。這是因為他已預見到體育界將會出現(xiàn)越來越多的糾紛。在此之后,以國際奧委會委員姆巴伊為首的工作小組即開始籌備。1984年6月,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(Court of Arbitration for Sports,CAS)正式成立。至1993年9月, 該法庭共處理了109例案件。這些案件的處理方式大致可分為這樣幾類:1.解決普通的爭議案件; 2.解決根據(jù)體育組織的章程上訴至法庭的案件 ;3.調解社會體育團體之間的糾紛;4.根據(jù)國際奧委會的要求出具法律意見;5.調解體育范疇內的一般性糾紛。根據(jù)當時的《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條例》,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是一個獨立的機構, 但該法庭的主席要由國際奧委會主席從法庭的組成人員中指定, 而且該人還必須是國際奧委會委員。該法庭由60名成員組成,一切支出由國際奧委會負擔。很顯然,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無論從組織上還是經(jīng)濟上都依附于國際奧委會。
20世紀90年代以后, 隨著體育商業(yè)化程度的加深, 體育領域內出現(xiàn)糾紛的種類和數(shù)量都越來越多,國際奧委會與其他體育組織之間也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一些利益上的沖突。在這種情況下,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要樹立自己在國際體育界的權威性,就必須盡量擺脫對國際奧委會的依附, 真正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國際體育仲裁機構。1994年, 國際奧委會和其他一些國際體育組織醞釀對仲裁法庭進行改革, 具體措施是在法庭之上成立一個國際體育仲裁理事會(Intemational Council of Arbitration of Sport)。該理事會由社會知名人士和體育界人士共同組成,任務是保障體育仲裁法庭的獨立性以及當事人的權利,在行政管理及財政上負責監(jiān)督國際體育仲裁法庭。另外,法庭的章程也進行了修改,在人員組成上減少了由國際奧委會指定的人數(shù),而增加了諸如運動員委員會這樣的組織指定的人數(shù), 以使這個組織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。在財政上,該法庭也開始接受社會的贊助,而不再僅僅依靠國際奧委會。這些改變有效地加強了這個體育仲裁機構的獨立性,使之有可能在國際體育界樹立自己的權威。
國際體育仲裁法庭也確實為達到這個目的作了很多努力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, 該法庭成功地處理了布羅曼坦案和羅斯案,并在處理這兩個案件時推翻了國際奧委會醫(yī)學委員會的處罰決定,維護了運動員的權益。這兩個案件堪稱國際體育仲裁法庭的代表作。到今天, 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已經(jīng)頗有名聲,隸屬于不同單項聯(lián)合會的運動員們在因興奮劑等問題而發(fā)生糾紛時已經(jīng)習慣于上訴到國際仲裁法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