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傳統(tǒng)體育文化—竿球

  竿球又叫頂球、刺球,高山族語稱“卡不隆”球,是一種用竹竿爭頂球的高山族傳統(tǒng)球類運動。竿球起源于清代,流行于臺灣省的屏東、潮州一帶,福建建陽、漳平等地高山族也有此項活動。

  根據(jù)學術界的考證,竿球源于獵頭,即獵人頭。獵人頭也稱出草,其本意單指打獵,如在清《重修臺灣縣志》中記載:“捕鹿名曰出草。”到了中世紀以后,出草才成為獵人頭的別稱。獵人頭為獵取異族的人頭,是為了祭神祈求豐年。這一習俗最早曾盛行于南島民族中間,聚居在臺灣的原住民除雅美人外,歷史上均有獵首之風。

  獵人頭并不是為了生存而引發(fā)的敵對行為,因此在獵得人頭后要進行以酒食供奉首級的祭祀。在族人看來,獵首者和被獵者毫無恩怨,故必須對死者表示哀悼之情,進行定期的致祭。祭祀時注酒于其首級口中,以示供養(yǎng)與慰靈。然后集體宴飲,司祭者念祝詞,并圍著首級跳舞。如果獵頭失敗,或有人被殺,則不舉行凱旋儀式;如果有人被殺,但獵得人頭,舉行祭祀活動,但死者的家屬不參加。部落的勇士獵獲人頭凱旋,往往聚眾莊前表功,獵頭者被推為英雄、酋長,興之所至,將人頭拋至空中,讓勇士們舉槍迎刺。

  隨著社會的進步,獵人頭以刺的習俗逐漸演變?yōu)橐愿痛碳偃祟^。據(jù)《鳳山縣志》記載:束草為人頭,擲于空中,各番削竹為槍,迎而刺之,中者為“麻丹華”(意即好漢)?!斗顼L俗》記載“山前山后諸社,例于五年,土官及眾番百十圍繞,各執(zhí)長竹竿,一人將藤球上擲,競以長竿刺之,中者為勝,番眾捧酒為賀,名曰托高會。”

  臺灣排灣人祭祖慶豐收,每五年隆重舉行一次,俗稱“五年祭”,竿球是這個節(jié)日重要的活動內(nèi)容。每逢過節(jié)的年份,人們都早作準備,入春就進山找好竹子,做上記號,秋天砍伐。秋收季節(jié),大家相互幫助,早日收完,一齊上山打獵。打到可供祭祖用的山羊等大野獸,竿球活動才可開始。

  現(xiàn)在竿球活動已不受傳統(tǒng)規(guī)定秋后舉辦的限制,逢年過節(jié)都進行。

  竿球比賽場地為平坦而寬闊的空地,中間畫一圓圈作為持球圈。比賽用竹竿長7米-8米,硬而富有彈性,粗細不拘。頂部直徑1厘米-2厘米,頂端扎一尖細長針。球以樹葉為心,外裹棕皮或藤,也可用樹皮扎成,直徑約10厘米,輕如綿,畫以五彩。比賽多按村落進行,每次參加者為十數(shù)人。比賽時,裁判員將球拋向高空,當球落下時,參加者就可以持竿向球頂刺,刺中者獲分。在規(guī)定時間內(nèi),刺中次數(shù)多者為勝。也可將參加者分成兩隊,以刺中多的一隊為勝。按高山族習俗,刺竿刺中球,象征吉祥和能干,故獲勝者常得到族人的敬重和祝賀。

  居住在福建的高山族群眾,也把竿球活動作為一項體育活動來開展。他們把竿球加以改進,隨時習練,將粗大長竿改為輕便竿,提竿在平地跑動沖刺,分圓圈、隊列、坐地、跑動等形式,同時讓兩個拋球手拋球,增加拋球次數(shù),加大運動量。

  竿球把競技、舞蹈、娛樂、體育融為一體,既有娛樂、健身的作用,又有藝術欣賞的價值。1991年、1995年,以高山族為主體的代表團參加第四屆、第五屆全國民族傳統(tǒng)體育運動會進行竿球表演,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高山族的竿球歷經(jīng)時代的變遷而一直保持著自身的民族特色。

? China Sports Museum. All rights reserved.
中國體育博物館版權所有
ICP經(jīng)營許可證:京ICP證030713號 網(wǎng)站-2 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102000807號
本網(wǎng)站由華奧星空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提供制作及技術支持
客服及報障電話:010-67158866-800 客服及報障郵箱:800@sports.cn